中国围术期过敏反应大调查,不同地区的发生率差异可能和祖先的迁徙有关!
以下文章来源于梧桐医学,作者梧桐医学编辑组
作者:黄琋玟 | 审核:Doct.张 | 编辑:黄琋玟
围手术期过敏反应虽然不是经常发生,然而一些严重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就可能危及生命。
Harper等人最近统计了英国第六次国家审计项目(NAP6)的266例危及生命的围手术期过敏反应,所估计的发病率约为1:10000,与其他国家发病率有所不同(如澳大利亚1:11000和泰国1:5500)。
而导致这些发病率有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应用、诊断的准确性、外部环境因素和报告的准确性相关。
为了解中国疑似危及生命的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明确疑似围手术期过敏反应集中的人群特征与已建立基因组的种族是否重叠,研究人员对2018年9月到2019年8月期间,中国大陆7个地区的112家三级医院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合并基础麻醉下进行的5078118例手术进行评估,最终发现符合标准的疑似过敏患者447例。
01研究方法
临床指南中指出,当至少有以下一种临床症状时,即可诊断为过敏反应
出现体表红斑、荨麻疹、粘膜血管性水肿或肉眼可见的组织水肿。
出现危及生命的心血管改变,定义为严重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脏骤停。
清醒患者出现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等呼吸道症状,或机械通气患者出现气道压力增高。
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地点使用相同的标准化方法来区分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支气管痉挛的可能原因。所有患者均接受失血性休克、深度麻醉和心肌损伤事件的评估。每例手术需记录和分析有关患者特征、临床特征、治疗和临床结果的信息。
患者群体
最终报告我国围手术期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1360,男性与女性的发生率比为1.70(P<0.01),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3岁(IQR,35~64岁)。大多数出现围手术期过敏反应的患者接受了全身麻醉。
地区差异
研究发现,我国华南地区患者围手术期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6050(P<0.01);西南地区发生率次高,为1/8280(P<0.05)。 华中和华东地区的发生率居中,分别为1/13265()和1/11059。北方地区(东北、西北和华北)发生率最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发生率分别为1/19262、1/14785和1/13319。
临床表现
大多数围手术期过敏反应患者出现诊断标准中的一种以上的临床症状。其中低血压和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预判症状(n=424;94.9%)。306例(68.4%)出现皮疹、红斑、麻疹、粘膜肿胀等。
只有155例(34.7%)出现呼吸道异常包括支气管痉挛、气道压力升高或气道肿胀,并导致82例患者出现发绀/氧饱和度下降。
过敏反应的常见临床症状
207例出现低血压的患者中,仅有27例(6.6%)只出现低血压而无其他临床症状,19例(4.7%)出现低血压并导致记录不到的循环衰竭,76例(18.7%)血压<50mmHg。
292例出现心动过速患者中,均合并有另一种临床症状,多数(276例;94.5%)伴有严重低血压。
大多数患者只表现出潜在的三种临床症状中的两种,皮肤表现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呼吸系统症状相结合是最常见的组合。当只出现皮肤变化时并不会危及患者生命,则不诊断为围手术期过敏反应。
肾上腺素
447例出现围手术期过敏反应的患者中,共有373例(83.4%)接受了肾上腺素进行抢救治疗,其中232名(62.2%)接受了肾上腺素进行初始治疗。共有241例患者接受重复肾上腺素治疗。持续输注肾上腺素总量为60 mg(IQR,20~265 mg)。
与给予肾上腺素推荐初始治疗剂量的患者(n=31/232;13.4%)相比,连续静脉输注肾上腺素的治疗方法在给予低于推荐初始治疗剂量(n=81/232;35%)的患者中使用频率更高。
去甲肾上腺素
447例患者中只有151例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其中只有36.4%(55例)的患者首选去甲肾上腺素治疗。
心肺复苏
447例患者中共有27例(6.0%)需要心肺复苏,其中大多数(20例;74%)被诊断为无脉性电活动,其余7例患者可触摸到脉搏,但血压<50mmHg。所有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的中位抢救时间为7.5min(IQR,2-38.5min)。
结局预后
447例患者中有9例(2.0%)死亡,其中有7名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2名患者没有进行心肺复苏,但在入住ICU泵注大剂量血管升压药治疗后死亡。死亡原因中发生率最高的冠状动脉疾病。
03讨 论
研究报告了我国围手术期过敏反应死亡率低于其他研究报告,其原因尚不清楚,但死亡者均多存在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以往报道显示,鉴于纳入研究地点的女性外科患者数量较多,围手术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女性更高这一观察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在中国各地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报道的围术期过敏反应临床特征中,低血压发生率最高,而呼吸系统症状最少见,皮肤表现总是与其他症状相结合。 研究中围手术期过敏反应发生率与NAP6中的相似,但本研究使用危及生命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会导致发病率被低估。
研究结果中的地区差异说明存在以人口为基础的系统差异,表明中国南方和北方居民的基因组起源的亲缘关系存在差异。研究没有分析遗传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假设。
04小 结
这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围手术期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1360,其发生率存在地区差异,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的发生率更高,而这些发现与祖先的迁徙模式重叠。出现这种情况的潜在原因可能归因于环境或基因的影响,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对中国南方和北方人群进行基因组研究可能有助于阐明围手术期过敏反应发生率出现地区差异的触发因素。
参考文献: Panpan Zhang, Xiaowen Liu, Weixia Li et al. Epidemiology of suspected life-threatening perioperative anaphylaxis: a cross-sectional multicentre study in China[J].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22, 128 (1): 45-54.
- 上一条:速看!核酸检测注意事项请查收
- 下一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慎思谨行
- 老年人术后谵妄:不可忽视的“术后迷雾” 2025-05-01
- 手术麻醉中的“隐形安全卫士”: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 2025-04-01
- 手术室里的“隐形守护者”:体温监测 2025-03-02
- 手术室里的“大脑侦探”:BIS监测 2025-02-27
- 为什么麻醉手术后回病房不让枕枕头 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