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糖”色变,大概最能形容糖尿病患者的心声,然而对“糖”的渴望却是刻在基因上的,戒“糖”、断“糖”本身就违背人类天性。那如何提高糖尿病人在对抗病魔途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呢?
无糖食品vs低GI食品,选谁?
“糖”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和养分。而由于负责利用血糖的胰岛素功能受损,糖尿病患者却无法享受“糖”带来的好处,相反,体内的高血糖还会带来一系列不易治愈的并发症,使患者陷入更痛苦的深渊。因此,格外小心用“糖”成为每名糖尿病患者苦不堪言的抗病旅程中的第一堂必修课。
为了满足患者对“糖”的渴望和追求,无糖、代糖食品市场备受关注。然而就目前市场而言,大多数食品却只是不含蔗糖,而对于其他淀粉水解物的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仍未被有效去除,依然存在着升糖风险。
同时,市面上的无糖食品为弥补“糖”缺失对食品风味的不利影响而采用代糖甜味剂,但甜味剂对于人体健康与否,目前仍缺乏有力证据来证实,也因此引发了人们对于无糖食品的争议。
与之相对应的低GI食品也日趋火爆。低GI食品在胃肠道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引起的餐后血糖反应较小,同时也减少了胰岛素的需求量。相比无“糖”食品,低GI 食品似乎更适合糖尿病人食用。但相较于从控制血糖这一“表面”的角度来说,人们更迫切希望能够从“根”解决问题。
对此,降低血糖的功能性食品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大口吃面、喝饮料,还不升血糖是否能做到?
在国外,目前主要通过添加膳食纤维成分来实现降血糖。英国一种功能性燕麦片产品富含大量-葡聚糖,其能够通过在胃中形成胶质屏障,延迟胃排空,延缓吸收葡萄糖速率,同时降低胰岛素反应,最终达到降低血糖功效。这一功效已经被证明。同时,可以通过添加抗性淀粉到意大利面,烘焙食品、营养棒、谷物等主食中,有效降低淀粉在体内的分解速度和消化速度,进而降低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其次,可以通过用膳食纤维如菊粉和低聚果糖替代高血糖成分(例如蔗糖、葡萄糖和葡萄糖浆、麦芽糊精)降低最终产品的血糖反应,同时将增加有价值的纤维来源。
研究人员测试了 250 克酸奶饮料的效果,其中 20% 的蔗糖被低聚果糖所替代。结果表明,参与者在食用低聚果糖替代酸奶之后的血糖峰值相比食用全糖产品降低了 4.76%,胰岛素的峰值反应也对应降低了10.03%[3]。该实验还测试了30%蔗糖被菊粉取代的110g果冻,结果证明参与者的血糖反应降低了4.47%,胰岛素的反应也降低了27.65%。同时,为维持血糖平衡而限制食品来源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国外目前采用低GI的可溶性膳食纤维配方复合高蛋白,脂质等营养素加工成口味极佳的咖啡、草莓味饮料等。在保证口感的同时,增加了食品品类,也减少了患者对营养摄入不足方面的担忧。
全食品,真实有效还是营销噱头?
而目前,国内更偏向于应用全食品而非单独添加营养素的意见来实现控糖,比如用苦荞,或荞麦制品替代精制淀粉类食品,采用天然食品原料加工成特种医学配方食品,比如利用魔芋粉,乳清蛋白粉,核桃粉,蚕豆粉制成的低GI 代餐粉。
同时,药食同源的思想贯穿中国食品发展的进程,桑葚、月见草、萝芙木、野石草、番石榴叶等具有胰岛素类似作用的食品愈发受到广大患者的喜爱。
硒含量丰富的食品如香菇、木耳,芝麻等有利于提高人体细胞摄取糖的能力,目前也备受追捧。但这些食品目前仅仅停留在初步的使用方法上,如直接烹饪或做茶饮等。这不仅限制了糖尿病患者的食品享用权利,也没有充分利用食品的活性分子的功效。
目前国内少有运用原材料进行加工成为具有特定功效特性的食品。同时,部分已开发出来的功能性食品或饮料,因缺乏相对应的流行病学实验数据的支持,故对于其功效存在夸大或商业营销的嫌疑。 这使得患者仅能在少量食品品类里做出选择,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
国内外技术是否能相互结合一下?
国外通过添加促进降血糖的活性分子成分或者取代易升糖的成分来达到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功效,但相对来说是从膳食纤维这一单一的角度出发,是否可以从全食品的角度进行改良呢?
因为全食品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可能起到协同作用可以更好的起到降低血糖的目标。同时,中草“药”成分如蒲公英等也可起到降血糖,降低胰岛素反应的功效。如果结合“药食同源”思想,可实现降血糖的食品原材料将会增加,创新出来的食品品类也将越多,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主食、代餐粉、饮料。
除此之外,应当加强对功能性食品的检测和监测,对产品声明应当经过严格审查,减少营销宣传带来的负面印象,增强国人对国产食品的信任度。
- 上一条:痛风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 下一条:怎么吃西瓜才能血糖不高?
- 妊娠期糖尿病 2024-11-06
- 糖尿病怎么运动 2024-08-29
- 你都知道哪些饮食? 2023-01-31
- 秋冬季节糖友皮肤瘙痒怎么办 2022-12-06
- OSA与糖尿病 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