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显像的临床应用
SPECT显像是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性显像方法
CT、MRI、B超及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简称ECT)是影像医学的四大组成部分,前三者为解剖或结构图像,ECT为功能性图像,虽然所显示细微的解剖结构不如CT、MR和超声。但除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外,ECT最主要优势是能较高特异性地显示脏器或病变的血流、功能和代谢的改变,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特异性诊断:例如骨显像能同时显示全身各个骨骼的形态及各个局部骨骼的血供和代谢情况,可早于X线半年以上诊断肿瘤骨转移;无创性的心脏灌注显像是目前诊断心肌缺血准确性最高检查方法(与冠脉造影对比,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在90%左右);甲状腺形态和功能的诊断及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质的鉴别具有相当的优势;肾脏动态显像对肾功能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肾盂静脉造影,对了解肾功能和尿路梗阻具有独特价值;肝脏胶体、血流及血池显像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达100%;淋巴显像对乳糜外溢的定位诊断具有其他影像学无法比拟的优点。
目前应用较广泛、较成熟的ECT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
1、骨骼显像。
骨骼显像是早期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可进行疾病分期、骨痛评价、预后判断、疗效观察和探测病理骨折的危险部位。
原发性骨肿瘤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能较真实地显示病变的实际范围(较X线片所见为大)及是否发生骨转移;还可用于疗效评价和判断预后。
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尤适于疑为急性骨髓炎而X线检查正常者。
骨折的诊断。对隐匿性骨折、应力性骨折或细小骨折较为敏感。
股骨头无菌性(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
局部骨痛,需排除骨肿瘤。
2、心脏灌注断层显像
心肌缺血的诊断。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对冠心病危险性进行分级;评价冠脉狭窄引起的心肌血流灌注量改变及侧枝循环的功能,评价心肌细胞活力;对心肌梗塞的预后评价和疗效观察;观察心脏搭桥术及介入性治疗后心肌缺血改善情况。
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伴缺血的诊断,判断心肌细胞存活情况。
心肌病、室壁瘤的鉴别诊断。
3、甲状腺显像
异位甲状腺的诊断和定位。具有独特价值。
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和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高分化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定位和诊断。
甲状腺大小和重量的估计。
4、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
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诊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癫痫致痫灶的定位诊断。癫痫发作间期的阳性率高达60%(而XCT和MRI的阳性率约25%)。
判断脑肿瘤的血运,鉴别术后或放疗后复发和瘢痕。
痴呆分型。尤其对早老性痴呆(Alzheimer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5、肾动态显像及肾图检查。
了解肾动脉病变及双肾血供情况;对肾功能及分肾功能的判断;了解上尿路通畅情况及对尿路梗阻的诊断;监测移植肾血流灌注和功能情况;以及了解糖尿病对肾功能的影响。
6、其它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
甲状旁腺显像:对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和定位。
肾上腺髓质显像:对嗜铬细胞瘤及其转移灶的诊断及定位,及恶性嗜铬细胞瘤131I-MIBG治疗后随访。
肺灌注显像与肺通气显像:对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疗效判断。
肝脏胶体显像、肝血流与肝血池显像: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肝胆动态显像:用于鉴别梗阻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鉴别先天性胆道闭锁和婴肝综合征及疗效观察。
肠道出血显像:最适用于探测胃以下、乙状结肠以上的活动性下消化道出血。
异位胃粘膜显像:对美克尔憩室的诊断及定位,对肠梗阻或肠套叠(怀疑与美克尔憩室或小肠重复畸形有关)的鉴别诊断。
总之,核医学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必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核医学科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为人类造福。
放射性核素治疗:碘-131治疗甲亢及/或甲状腺癌,锶-89治疗转移性骨肿瘤,β-粒子敷贴治疗血管瘤及瘢痕等;SPECT显像。
目前常规开展的SPECT显像近20余项,具有一定优势。主要应用于冠心病、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及疗效观察;肝血管瘤、嗜铬细胞瘤的特异性诊断及疗效观察;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质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甲状腺高分化癌症及其转移灶的诊断及治疗疗效观察;肾功能动态显像及肾图检查对分肾功能及尿路梗阻的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及癫痫病灶的定位诊断等,为临床及患者提供了许多具有决定意义的诊断依据。到目前为止,核医学科已成功接待各种放射性核素检查及治疗的患者十余万人次。
- 上一条:PET-CT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
- 下一条:PET/CT显像在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
- 核医学科与联影分子影像举办质控培训讨论会 2023-04-18
- 核医学科开展呼吸球囊专项培训 2023-03-17
- 核医学科召开临床交流会 2023-02-07
- PET/CT影像在食管癌诊断中的解析 2019-09-20
- CT灌注成像 201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