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指支配面部表情肌的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部皮质运动中枢及其锥体束)或下运动神经元(脑干的面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纤维束)病变,所致的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
根据受累的临床特征,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其定位鉴别诊断包括:
-
2 种定位相关的中枢性面瘫
-
9个定位病变导致的单侧周围性面瘫
-
以及2个定位导致双侧周围性面瘫
一、中枢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是指临床仅表现为一侧下半部面部表情肌(颊肌和口轮匝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部表情肌(额肌和眼轮匝肌)不受累。
其机制:
一侧上 1/3 面部表情肌受双侧皮质核束(又称皮质脑干束、皮质延髓束)支配,而下 2/3 面部表情肌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少见的情况包括:在脑卒中发作的数小时内,部分病例出现中枢性面瘫的同时,可以见到同侧上半部表情肌轻度麻痹,但很快可以恢复。
-
(一)中央前回下部
中央前回是运动中枢,呈“倒立的小矮人”,其下部的主要功能是支配面部的表情和运动(面部运动区的分布不“倒立”),而上部的主要功能是支配下肢的运动(以膝关节以下的足踝部为主)和二便。
特征性症状
1.中枢性面瘫,仅见对侧面部下1/3表情肌瘫痪。
2.常同时伴有咀嚼肌、舌和手指瘫痪;其发病机制与下列情况相关:
①面肌与咀嚼肌等中枢位置接近。
②咀嚼肌虽受双侧皮质支配,但主要受对侧支配,故可表现为部分麻痹。
③舌肌只受对侧皮质支配。
3.常伴有伸舌向面瘫侧歪斜,其机制为:
和面部下1/3一样,负责伸舌的颏肌同样只受对侧上运动神经支配,此时对侧的颏舌肌不能伸出,而没有受累的颏舌肌可以伸出,故而伸舌偏向面瘫侧。
中央前回下部皮质病变多见于脑血管病,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上皮质支,病变常涉及栓塞或出血。
二、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神经核至面肌之间的下运动神经通路损害所致的面瘫。
(一)面神经的组成
面神经属于混合神经,包含4组神经:一般躯体运动神经、一般内脏运动神经、一般躯体感觉神经和特殊内脏感觉神经(两者由脑干的神经核团发出,向下传出支配周围神经)。
1.一般躯体运动神经
起自脑桥被盖面神经核,经过桥小脑角(前庭蜗神经同时通过该处)、内耳门(中间神经、前庭神经)、迷路段(形成膝神经节)、鼓室段(鼓索神经)、茎乳突段(垂直段)和茎乳孔段(5支分布于面部表情肌)。
2.一般内脏运动神经
起自脑桥上涎核(泪腺核),属于副交感节前纤维,经中间神经换元后,到膝状神经节,一条经过鼓索神经、舌神经,在下颌下神经节(也称颌下神经节)换元为节后纤维,分布到舌下腺和下颌下腺;另一条经过岩浅大神经,在翼腭神经节换元为节后纤维,分布到泪腺。
因周围性面瘫累及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即影响一般躯体运动功能,伴有一般内脏运动障碍。
3.一般躯体感觉神经
支配面部深感觉(注意:面部浅感觉由三叉神经及三叉神经脊束核支配,并不是面神经支配)和耳部浅感觉,经过膝状神经节、中间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到对侧,随感觉传导通路到中央后回。
4.特殊内脏感觉神经 -
主要是味觉纤维,胞体位于膝状神经节,周围支经过鼓索神经,分布于舌前2/3味蕾,中枢支止于脑干的孤束核。
-
面神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脑神经:
①是人体中穿过骨管的最长的脑神经,这也是其为何容易受累,而且受累后症状复杂的原因(如图2所示有8组受累症状);
②常常令人迷惑的是鼓索神经(起于面神经管,后加人舌神经),含有中间神经的特殊内脏传入(味觉)纤维和副交感节前(一般内脏传出)纤维。
其中内脏运动纤维于下颌下神经换元后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而内脏感觉纤维则分布于舌前2/3黏膜,传入味觉冲动。即既传导味觉,又传出支配腺体。
③面神经定位对病变的定性和定因有重要作用,对治疗起指导作用。
(二)周围性面瘫的分类
周围性面瘫是指临床表现为一侧(常指单侧)或双侧面肌瘫痪(咀嚼肌属于三叉神经支配,周围性面瘫不影响咀嚼肌),
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额肌)、不能皱眉(皱眉肌)、睑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眼轮匝肌)、贝尔征(Bell sign)阳性(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方转动及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颊肌)、露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残渣存于颊部与牙龈之间(口轮匝肌)。
- 上一条:膝“盖”去哪了?走近髌骨脱位
- 下一条:糖尿病足
- 肩周炎的治疗方案 2025-04-30
- 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 2025-03-31
- 发生膝关节积液胡原因 2025-02-28
- 什么是集采? 2025-01-23
- 什么是健康?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