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小儿骨科常见的畸形,在我国的发病率尚无全国性的普查结果,约为0.91‰~3.8‰。,北方发病率高。习惯背背婴儿的民族发病率低。其发病率与分娩方式、生后抢救方法和襁褓措施密切相关。要逐步实施新生儿普查,提高早期诊治的水平,诊疗年龄越小,疗效越好。要重视对高危新生儿的普查,高危因素包括:
1、具有髋脱位的家族史者,尤其是女婴;
2、高发地区与民族,北方为重点;
3、臀位产和剖宫产婴儿;
4、双侧大腿皮纹不对称、关节过度松弛、髋关节有弹响、双下肢不等长,或存在某种先天畸形,如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膝关节脱位、先天性肌性斜颈等。
[诊断]
一、发现双大腿皮纹不对称,双下肢不等长。
二、能独力行走的患儿有跛行或摇摆步态。
三、检查:发现双下肢不等长,Allis征阳性,外展实验阳性, Ortolani征阳性, Barlow阳性。注意有无关节松弛体征,拇指可接触前臂,手指背伸平行前臂,双肘可在背部相接触。
四、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适用于6个月以下婴儿。测量α角与β角,α >60?,β <55?为正常。
2、X线骨盆正位片,适用于大于6个月的婴儿。股骨头骨骺核在Perkin方格的内下象限为正常,测量髋臼指数及Shenton线是否连续。
3、X线骨盆片测量法:
内侧间隙(mm) 上方间隙(mm)
正常 4.5 9.5
髋脱位 6.1 7.5
4、必要时可做三维CT,测量股骨颈的前倾角,并观察髋臼内的形态。
[鉴别诊断]
1、髋内翻
2、新生儿期髋关节感染致病理性髋脱位
[治疗]
一、保守治疗方法
1、Pavlik支具
适应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且Ortolani征阳性者,可在门诊佩戴Pavlik支具,每隔一个月来院复查,行B超或X线片检查,一般需要持续固定3-4个月或者更长一点,主要根据患儿应用支具的月龄大小决定。
2、手法闭合复位,石膏或外展支具固定
(1)、适用于6个月~1.5岁或2岁的婴儿,对于2~2.5岁的患儿,如为半脱位或髋臼指数在30度左右、脱位不高也可考虑试用。
(2)、复位前双下肢悬吊皮牵引10~14天。
(3)、在全麻下闭合复位:经皮长收肌腱切断,轻柔手法复位,改良式人位石膏固定(不固定髋关节),拍片如复位理想,固定3个月,定期复查。复位指征包括复位时可及弹响、腹股沟饱满、腘绳肌紧张。一旦复位失败应改手术治疗。
(4)、3个月后拆除石膏改用外展支具固定,一般为3个月。
(5)、去掉外展支架后,等待肢体自动恢复体位,3个月不可持重。
(6)、3个月复查,如髋关节不稳定或半脱位,应在夜间穿上外展支架,观察变化。
3、手法复位并发症
(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我院自行复位前牵引、内收肌切断、改良式人位固定等措施,其发生率为3.3%。如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轻者多能恢复,重者可演变成短髋畸形,需防止持重,观察变化。
(2)、髋关节半脱位,发生率约20%。一般观察AHI(臼头指数),正常为85%,如AHI减小,可夜间穿外展支具,定期复查,如1年以上仍无效果,考虑手术治疗。
(3)、髋臼发育不良,复位前髋臼指数超过40?者则可发生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发育较慢,一般在7岁左右可发育完成,如严重应及时手术,若不重可观察,待5岁后行髋臼成形术。
二、手术治疗
1、手法复位失败,年龄在2岁以上,如年龄在6岁以下,髋臼指数在40?以下可行Salter骨盆截骨术,如髋臼指数大于40?,则可行 Dega髋臼成形术或 Pemberton髋臼成形术。
2、一般均需要同时矫正股骨颈前倾角或重度髋外翻,行旋转短缩或旋转内翻短缩截骨术,并以钢板固定。
3、最好不从髂骨取骨做髋臼成形术,以防止髂骨变形而影响步态。一般可利用短缩下来的股骨或同种异体骨。
4、术后应以髋外展石膏支架固定6周。
5、术后并发症
(1)、术后再脱位或半脱位,3岁以下婴儿可以采用人位石膏固定3个月而解决,年长儿童则需要再手术。
(2)、关节僵硬,此并发症随手术时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拆石膏应来院复查,观察髋关节活动情况。如出现关节僵硬,尚存在部分关节功能者可在全麻下行关节授动术,但要避免暴力,以免发生骨折,关节内可注入醋酸强地松龙(得宝松)1ml 20%利多卡因1ml,术后应用CPM功能练习10~14天。
三、发育性髋脱位治疗后应定期随访,不允许参加体育运动和剧烈活动。尽量以车代步,防止骨关节炎的较早发生是一项重要原则。一旦发生在适当时期行人工关节置换。
- 肩周炎的治疗方案 2025-04-30
- 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 2025-03-31
- 发生膝关节积液胡原因 2025-02-28
- 什么是集采? 2025-01-23
- 什么是健康?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