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关节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损伤。若未经及时治疗,其脱位程度常进行性加重,导致脊髓高位受压而危及生命。由于其潜在危险性大,应积极治疗。
本病的病因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外伤性脱位
1、合并齿状突骨折: 即寰椎连带着齿状突骨折一并移位。从枢椎椎体后上角或骨折线后缘测量到寰椎后弓的前缘,此距离为脊髓可占据的有效空间,可据此估计缓冲间隙的狭窄及脊髓受压的情况。
2、单纯的寰椎前脱位:不伴有齿状突骨折的寰枢关节脱位,必有寰枢之间韧带的广泛损伤。由于齿状突的存在,脊髓被夹在齿状突和寰椎后弓之间,更易受伤。
二、先天性畸形脱位
枕颈部有发育异常者,外伤后较正常人更易发生寰枢关节急性脱位。多数病例是在少年以后逐渐发生寰枢关节不稳定。常见的两种:
(1)分节障碍,表现为枕骨寰椎融合成颈2~3椎体融合;
(2)齿状突发育不全。
三、自发性脱位
成人病例多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儿童则多继发于颈部深在感染。
寰枢椎旋转固定的实质是陈旧性脱位。 Fielding(1977年)把自发出现或轻度外伤后出现的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状态称为寰枢椎旋转固定。在以后(1983年)他又称之为旋转性移位。
四、病理性脱位
也为缓慢发生的脱位,与自发性发生脱位的区别在于确有寰椎和/或枢椎的骨质破坏性病变。在我国以寰枢椎结核为多见,也偶见于寰枢椎肿瘤或骨髓炎。
解剖特点与损伤机制:
寰枢关节包括:
(1)寰枢外侧关节,由左、右寰椎下关节面与枢椎的上关节面构成;
(2)齿状突前、后关节,分别位于齿状突前面与寰椎前弓的齿凹和齿状突后面与寰椎横韧带之间,形成两个滑膜腔。寰枢关节的周围韧带及覆膜有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覆膜及寰椎后弓与枢椎椎弓间的黄韧带。头部旋转运动的90%发生于此关节,它不但运动灵活,且周围有许多韧带连接枕骨、寰椎、枢椎及其他颈椎。当头颅部遭受突然屈曲作用时,头部的动能大部分集中在横韧带上,齿状突恰在其中央部,形成一种“切割”外力,可造成横韧带断裂。另外造成寰椎爆裂性骨折(Jefferson骨折)的垂直暴力作用,使寰椎侧块和椎弓骨折段分离移位也可造成横韧带撕裂。横韧带附着于寰椎两侧块前方附着,并与其前弓共同构成骨纤维结构,包绕并限制齿状突过度活动,保护寰枢椎稳定,当横韧带损伤或断裂时即可出现寰枢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这是一种严重损伤,常伴有脊髓损伤,可立即致命。
五、治疗
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寰横韧带部分撕裂,还是完全横断。
1、如果是部分撕裂,通常采取颅骨牵引或枕颌带牵引,重量1~3kg,牵引3周后即予头颈胸石膏固定。
2、诊断明确的横韧带断裂,多数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不能恢复其稳定性,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如若拖延将对复位不利。手术目的在于复位,恢复寰齿关节解剖学的稳定性。
3、通常采用在颅骨牵引下施行寰枢椎固定术。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Gallie法。该法即经后路将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用钢丝扎紧并植骨融合;
(2)Brook法,经寰椎后弓两侧各绕钢丝,并循经枢椎椎板下穿越,每侧各植一骨块扎紧钢丝。
近年有许多改良技术被采用,经口途径行寰枢椎关节植骨融合术已有报道。气管切开,经口或鼻切开,用一橡皮条自鼻孔绕口腔紧紧固定悬雍垂。在咽后壁一纵形切口,达寰椎前弓结节并用动力钻切除前弓结节及齿状突。两侧关节面软骨切除,在枢椎椎体前面及寰椎前弓植入自体髂骨,以利寰枢间骨性融合。本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术后感染的预防也较困难。
4、寰枢椎半脱位的治疗较容易,其方法包括牵引复位和固定,也有些病例未采取任何治疗,而数天后有可能自然复位。通常应用枕颌带Glisson牵引,取正中位牵引,牵引重量根据年龄而定,成人用2.5~3kg,儿童用1.5~2kg即可。在牵引过程中拍片复查,并根据复位情况对牵引重量和方向作调整。一般2~3天即可复位,维持牵引2周,并用头颈胸石膏固定或颈部支持牵引2周,并用头颈胸石膏固定或颈部支架。顽固性半脱位及陈旧性半脱位,可应用颅骨牵引,复位后可考虑采用寰枢融合术。
- 肩周炎的治疗方案 2025-04-30
- 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 2025-03-31
- 发生膝关节积液胡原因 2025-02-28
- 什么是集采? 2025-01-23
- 什么是健康?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