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世界肝炎日”的第10年,国家卫健委提出“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的主题,以助力WHO提出的“2030年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目标。我国作为“肝炎大国”,对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为了让大众更加了解病毒性肝炎,本期带大家了解一下乙肝和丙肝。
一、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该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慢性肝炎多不可治愈,可能会进展,成为致死的原因。全球超过3亿人感染乙肝病毒,我国约占全球感染者的1/3。
传染源:HBV携带者、乙型肝炎患者,其传染性与病变的活动性无关,而与病毒复制水平相关。
易感人群: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医护工作者、吸毒者、免疫力低下者、血液透析者、与肝炎患者共同居住者、有多位性伴侣者、乙肝母亲分娩的婴儿等。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特别强调的是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区域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个宿舍、同一餐厅进餐等一般不会传染。
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在过去30年,我国在控制感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乙肝疫苗的接种。
治疗:原则是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避免饮酒及减少其他可能的肝损害因素,必要时保肝、抗病毒治疗及针对并发症治疗。目前主要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这两大类,且以后者为主,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等,主要机制之一是抑制病毒复制,但不能清除病毒,因此多数患者需长期服用,一般3-5年不等,部分患者需终身服用,且需定期检测。
目前乙肝的筛查主要依靠乙肝五项检查,即“乙肝两对半”,可反映是否感染、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需接种疫苗以及是否进一步就医等信息。乙肝是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一般如果“乙肝两对半”全阴,应注射乙肝疫苗;如果已经感染了病毒,则应就医进一步诊治。
二、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是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
传播。据估计全球约有1.7亿丙型肝炎感染者,感染者初期常常无症状,约70%发展为持续病毒血症,可能会引起肝脏进一步损害,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
易感人群:静脉毒品注射者;有输血、手术、透析、器官移植者;同性恋者;与丙肝患者共同居住者;丙肝母亲分娩的婴儿等。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主要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
预防:目前尚无疫苗,可通过切断传播途径进行预防。
治疗:分为一般治疗和抗病毒治疗。近年新型抗病毒药物可达95%的根治率,包括丙通沙(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夏帆宁(来迪派韦/索磷布韦)、奥比他韦、帕立瑞韦等等,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古有“心肝宝贝”一说,可见肝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日常生活中,应该加强个人卫生、做好防护、接种疫苗、定期检查、尽早干预,远离疾病。
- 上一条:世界肝炎日—带你了解病毒性肝炎
- 下一条:【科普】便秘
- 乙肝病毒:从“隐形杀手”到“可控对手”,这篇科普让你轻松看懂! 2025-03-30
- 《哪吒2》里藏着的消化秘密,你发现了吗? 2025-02-28
- 小阑尾,新世界 2025-02-11
- 肠子总是咕咕叫,究竟怎么回事? 2025-01-02
- 身体里的“肝胆相照” 202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