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根据病毒类型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和未分型肝炎,都具有传染性,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二、病毒性肝炎的危害
急性期感染可导致肝损伤,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肝衰竭甚至死亡。乙肝和丙肝会慢性化,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规范抗病毒治疗,病情很有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发展到肝癌。婴幼儿期感染乙肝慢性化风险大于90%,将长期携带病毒。
三、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除新生儿外,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者、注射吸毒者或抗体滴度低于保护水平(抗-HBs<10mIU/ml)等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1、什么是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即粪口途径。比如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都可感染甲型、戊型肝炎。生食海鲜是感染甲肝、戊肝的主要感染途径之一。人与人之间普通的接触不会传播此类病毒,但与感染者密切身体接触则可能会受感染。
2、乙肝患者应该如何就诊?
乙肝患者需去正规医院的感染科定期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由医生评估病情,给出专业建议。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定量、甲胎蛋白、肝胆脾彩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
3、出现哪些症状需高度警惕乙肝发作?
对于有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当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腹胀甚至面色及眼睛发黄等表现时,需高度警惕乙肝发作。
4、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有哪些?
①经血及血制品传播:随着丙肝抗体在献血源中的严格筛查,这一传播方式得到明显控制。
②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等非输血途径传播: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现在我国丙肝感染的最常见途径。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针头、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等也可感染丙肝。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潜在的传播方式。
③性接触传播:丙肝病毒可通过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排出,故性接触可造成丙肝传播。
④母婴传播: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孩子分娩时婴儿丙肝感染率为2%~7%。
温馨提醒
1.健康饮食,禁食霉变食物、隔夜饭及腌制菜。
2.避免大量饮酒。
3.慎重使用药物,不要随意使用药物,尤其是肝毒性药物。
4.对高风险人群加强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根据病毒类型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和未分型肝炎,都具有传染性,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二、病毒性肝炎的危害
急性期感染可导致肝损伤,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肝衰竭甚至死亡。乙肝和丙肝会慢性化,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规范抗病毒治疗,病情很有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发展到肝癌。婴幼儿期感染乙肝慢性化风险大于90%,将长期携带病毒。
三、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除新生儿外,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者、注射吸毒者或抗体滴度低于保护水平(抗-HBs<10mIU/ml)等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1、什么是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即粪口途径。比如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都可感染甲型、戊型肝炎。生食海鲜是感染甲肝、戊肝的主要感染途径之一。人与人之间普通的接触不会传播此类病毒,但与感染者密切身体接触则可能会受感染。
2、乙肝患者应该如何就诊?
乙肝患者需去正规医院的感染科定期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由医生评估病情,给出专业建议。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定量、甲胎蛋白、肝胆脾彩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
3、出现哪些症状需高度警惕乙肝发作?
对于有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当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腹胀甚至面色及眼睛发黄等表现时,需高度警惕乙肝发作。
4、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有哪些?
①经血及血制品传播:随着丙肝抗体在献血源中的严格筛查,这一传播方式得到明显控制。
②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等非输血途径传播: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现在我国丙肝感染的最常见途径。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针头、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等也可感染丙肝。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潜在的传播方式。
③性接触传播:丙肝病毒可通过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排出,故性接触可造成丙肝传播。
④母婴传播: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孩子分娩时婴儿丙肝感染率为2%~7%。
温馨提醒
1.健康饮食,禁食霉变食物、隔夜饭及腌制菜。
2.避免大量饮酒。
3.慎重使用药物,不要随意使用药物,尤其是肝毒性药物。
4.对高风险人群加强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上一条:腹痛、便血,警惕结直肠癌!
- 下一条:[科普]你了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吗?
- 乙肝病毒:从“隐形杀手”到“可控对手”,这篇科普让你轻松看懂! 2025-03-30
- 《哪吒2》里藏着的消化秘密,你发现了吗? 2025-02-28
- 小阑尾,新世界 2025-02-11
- 肠子总是咕咕叫,究竟怎么回事? 2025-01-02
- 身体里的“肝胆相照” 202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