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是来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多见于绝经期和绝经期后妇女,以55~65 岁为发病高峰。近年来由于子宫颈癌发病率降低,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以及更年期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子宫内膜腺癌绝大多数组织学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和雌激素长期持续作用有关肥胖、糖尿病、不孕和吸烟均是其高危因素。近年来接受不孕症治疗的患者呈增加趋势,某些含雌激素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年轻患者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病率有所上升。由此导致的子宫内膜样腺癌,部分患者经大剂量高效孕激素内分泌治疗后,可以不同程度地逆转,为此类患者的治疗增加了处理方式;另外有些围绝经期的中老年妇女,不科学地使用雌、孕激素替代疗法或者食用某些含雌激素的保健品,也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病率。
另有部分子宫内膜腺癌发生于绝经后,平均年龄偏大,肿瘤组织形态和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相似,称为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常有肿瘤抑制基因 p53 突变,p53 免疫组化呈弥漫性强阳性。其次为子宫透明细胞癌,二者预后均较子宫内膜样腺癌差。
病理变化 肉眼观,子宫内膜腺癌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弥漫型表现为子宫内膜弥漫性增厚,表面粗糙不平,常有出血坏死,并不同程度地浸润子宫肌层。局限型多位于子宫底或子宫角,常呈息肉或乳头状生长突向宫腔。如果癌组织小而表浅,可在诊断性刮宫时全部刮出,在切除的子宫内找不到癌组织。
镜下,根据癌组织内子宮内膜腺体所占的比例和细胞的分化程度,子宮内膜样癌分为高、中、低分化,以高分化腺癌居多。
①高分化腺癌:腺体成分所占比例≥95%,腺体排列拥挤、紊乱,细胞轻-中度异型,形态似增生期的子宫内膜腺体。
②中分化腺癌:腺体成分占 50%~94%,腺体不规则,排列紊乱,细胞向腺腔内生长可形成乳头或筛状结构,并见实性癌灶。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
③低分化腺癌:腺体成分所占比例<50%,癌细胞分化差,腺样结构显著减少,多呈实体片状排列,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约1/3 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伴有鳞状细胞分化。子宫浆液性癌镜下细胞异型明显,核浆比例显著增大,核染色质丰富。
扩散 子宫内膜腺癌以直接蔓延为主,预后主要与子宫壁的浸润深度相关。晚期可经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比较少见。1. 直接蔓延 向上可达子宫角,相继至输卵管、卵巢和其他盆腔器官;向下至宫颈管和阴道;向外可侵透肌层达浆膜而蔓延至输卵管、卵巢,并可累及腹膜和大网膜。
2. 淋巴道转移 宫底部的癌多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子宫角部的癌可经圆韧带的淋巴管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累及宫颈管的癌可转移至宫旁、髂内髂外和髂总淋巴结。
3. 血行转移 晚期可经血道转移至肺、肝及骨骼。
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阴道不规则流血,部分患者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红色。如继发感染则呈脓性,有腥臭味。晚期,癌组织侵犯盆腔神经,可引起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等症状。
根据癌组织的累及范围,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如下:Ⅰ期,癌组织局限手子宮体;
Ⅱ期,癌组织累及子宮颈;
Ⅲ期,癌组织向子宮外扩散,尚未侵入盆腔外组织;
Ⅳ期,癌组织已超出盆腔范围,累及膀胱和直肠黏膜。
Ⅰ期患者手术后的5 年生存率接近 90%,Ⅱ期降至 30% ~50%,晚期患者则低手20%。
- 上一条:子宫相关病变(子宫内膜增生症)
- 下一条:子宫肌瘤
- 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增生病变(二) 2024-09-27
- 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增生病变(一) 2024-08-30
- 肺腺癌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发生 2024-06-21
- 基底细胞癌 2024-02-28
- 毛母细胞瘤 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