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内科常见病,是指胃食管腔因过度接触(或暴露于)胃液而引起的临床胃食管反流症和食管黏膜损伤的疾病。
一、基础病因及诱因
1.抗反流结构和功能受损
多见于腹内压、胃内压升高、食管裂孔疝导致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受损;某些激素、食物、药物等均可引起食管下括约肌松弛。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多见于睡眠状态下、平躺、食管蠕动减慢、吞咽功能减弱、重力作用下降,导致部分反流物残留在食管内引起食管炎。
3.食管黏膜抵御能力降低
如长期吸烟、饮酒、刺激性食物导致黏膜抵御能力下降。诱发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各种不良生活习性和环境压力均可引起食管敏感性增高,部分心理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患者的主观临床症状。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烧心和反酸
多在餐后一小时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易发生,是本病最典型的症状。
2.不典型症状
胃反流物刺激食管时可引起胸骨后剧烈疼痛,放射至心前区、肩背部等,酷似心绞痛。其他不典型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慢性咳嗽、哮喘、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等。
依据烧心、反酸的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结合症状问诊及质子泵抑制剂试验等方法可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行胃镜及24小时反流监测。
胃食管反流常见的并发症有食管狭窄、食管溃疡、食管缩短及Barrett's食管等。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的改变应作为治疗的基本措施。夜间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加强酸清除能力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巧克力、脂肪、咖啡、浓茶等食物会降低LES压力,宜适当限制。戒烟戒酒。避免睡前3小时饱食减少夜间反流。25%的患者经改变上述生活习惯后症状可获改善。
2.药物治疗
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不能改善症状者,应开始系统的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治疗
组胺H2受体拮抗剂:作用于胃酸分泌的其中一个步骤,常用的药物包括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
质子泵抑制剂: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常见药物包括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潘妥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PPI)定为首选药物,疗程8周。如经足够长疗程的治疗而症状并没有缓解,请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促动力治疗
部分患者合并胃排空障碍,胃的容受性受损,此时可加用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作为抑酸药物的补充。
(3)黏膜保护剂
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包括铝碳酸镁、硫糖铝等。
(4)抗焦虑抑郁药
部分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表现为紧张、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等,可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3.手术治疗
若患者确诊胃食管反流病,抑酸药物治疗有效但不愿意长期服药,或者合并食管裂孔疝导致症状反复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及内镜下抗反流手术。
(1)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对于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临床研究证实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长期疗效与药物治疗相当。
(2)内镜下抗反流术:主要有射频治疗、注射或植入技术和内镜腔内胃食管成形术3类。
4.心理治疗
不良心理状态会加重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心理治疗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四、预防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较易复发的消化系统慢性病。若能坚持改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并去除病因,规律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1.过度肥胖者会增大腹压而促成反流,所以应避免摄入高脂肪食物,减轻体重。
2.少吃多餐,多吃谷物类,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睡前3小时内不宜进食,适当抬高床头。
3.避免长久增加腹压的各种动作和姿势,包括穿紧身衣及束紧腰带。
4.戒烟、戒酒,少饮巧克力、咖啡、浓茶、碳酸饮料,少食辛辣或酸性食物。
一、基础病因及诱因
1.抗反流结构和功能受损
多见于腹内压、胃内压升高、食管裂孔疝导致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受损;某些激素、食物、药物等均可引起食管下括约肌松弛。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多见于睡眠状态下、平躺、食管蠕动减慢、吞咽功能减弱、重力作用下降,导致部分反流物残留在食管内引起食管炎。
3.食管黏膜抵御能力降低
如长期吸烟、饮酒、刺激性食物导致黏膜抵御能力下降。诱发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各种不良生活习性和环境压力均可引起食管敏感性增高,部分心理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患者的主观临床症状。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烧心和反酸
多在餐后一小时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易发生,是本病最典型的症状。
2.不典型症状
胃反流物刺激食管时可引起胸骨后剧烈疼痛,放射至心前区、肩背部等,酷似心绞痛。其他不典型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慢性咳嗽、哮喘、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等。
依据烧心、反酸的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结合症状问诊及质子泵抑制剂试验等方法可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行胃镜及24小时反流监测。
胃食管反流常见的并发症有食管狭窄、食管溃疡、食管缩短及Barrett's食管等。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的改变应作为治疗的基本措施。夜间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加强酸清除能力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巧克力、脂肪、咖啡、浓茶等食物会降低LES压力,宜适当限制。戒烟戒酒。避免睡前3小时饱食减少夜间反流。25%的患者经改变上述生活习惯后症状可获改善。
2.药物治疗
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不能改善症状者,应开始系统的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治疗
组胺H2受体拮抗剂:作用于胃酸分泌的其中一个步骤,常用的药物包括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
质子泵抑制剂: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常见药物包括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潘妥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PPI)定为首选药物,疗程8周。如经足够长疗程的治疗而症状并没有缓解,请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促动力治疗
部分患者合并胃排空障碍,胃的容受性受损,此时可加用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作为抑酸药物的补充。
(3)黏膜保护剂
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包括铝碳酸镁、硫糖铝等。
(4)抗焦虑抑郁药
部分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表现为紧张、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等,可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3.手术治疗
若患者确诊胃食管反流病,抑酸药物治疗有效但不愿意长期服药,或者合并食管裂孔疝导致症状反复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及内镜下抗反流手术。
(1)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对于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临床研究证实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长期疗效与药物治疗相当。
(2)内镜下抗反流术:主要有射频治疗、注射或植入技术和内镜腔内胃食管成形术3类。
4.心理治疗
不良心理状态会加重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心理治疗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四、预防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较易复发的消化系统慢性病。若能坚持改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并去除病因,规律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1.过度肥胖者会增大腹压而促成反流,所以应避免摄入高脂肪食物,减轻体重。
2.少吃多餐,多吃谷物类,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睡前3小时内不宜进食,适当抬高床头。
3.避免长久增加腹压的各种动作和姿势,包括穿紧身衣及束紧腰带。
4.戒烟、戒酒,少饮巧克力、咖啡、浓茶、碳酸饮料,少食辛辣或酸性食物。
- 上一条:【科普】食物不耐受
- 下一条:【科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如何进行合理的序贯治疗?
- 乙肝病毒:从“隐形杀手”到“可控对手”,这篇科普让你轻松看懂! 2025-03-30
- 《哪吒2》里藏着的消化秘密,你发现了吗? 2025-02-28
- 小阑尾,新世界 2025-02-11
- 肠子总是咕咕叫,究竟怎么回事? 2025-01-02
- 身体里的“肝胆相照” 202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