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70亿人口中,老年人口为8亿,全球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1/3的老人,也就是全球2.67亿老人,他们不是自然死亡,而是与临床用药不当直接相关。 60岁上老人的用药占所有药品消费的50%。
老年人用药特点
提起老年人用药,我们的字典里弹出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多药联用”, “一人多病”是老年疾病最突出的临床特点,药物,维生素,保健品常年不断,有些老年人每天同时服药的种类甚至多于他每天吃菜的种类。英文中对这样的现象称为“polypharmacy”。据统计,在美国有57% 65岁以上老人每天平均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12%的老人服用10 种以上。我国老年人平均服用6种药物。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经典研究指出,当合并5种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4.2%,合用20种以上时发生率可高达45%。多药联用不仅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还会降低用药依从性,降低病人生活质量,增加不必要的药费支出。
为什么同样的药物在老年人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远远高于年轻人?这就涉及老年人用药的第二个特点:敏感性高,耐受性低,安全性差。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决定药物动力学特点。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与药物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减退,使得老年人药物体内处置发生改变。
“推陈更新”是生命的原则。对于药物,人体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合作,肝脏作为“药物加工厂”,每分每秒都在对进入体内的药物进行着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降低药物毒性或增强活性。但是在老人,虽然肝功能检查正常,但肝细胞数量减少、肝血流量降低、肝微粒体酶改变,因而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明显减弱。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药物海关”---肾脏。老年人血清肌酐虽正常,但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功能减退,存在明显肾损害,肾血流量仅为成年人的40%-50%。因而药物从肾脏的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增高,药物半衰期延长,对药物反应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面对老年人用药特点,如何更为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实现老年人的个体化用药呢?不妨遵循行之有效的“3S”原则。
简化原则(Simple)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更有甚者认为用药品种越多,疗效越好。但实际上多药联用,有时疗效不但不会增强反而会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拮抗而导致疗效降低,同时可能叠加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对主要疾病要积极治疗,次要疾病通过精神、饮食或运动疗法等使之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使用药要少而精,尽量减少用药种类,合用的药物最好不超过5种,可适当使用长效制剂,已减少用药次数,提高依从性;也可选择一些双效药物,像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可同时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等。
支持原则(Support)
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因素除年龄外,还包括药物服用方法、剂量错误等问题。老年人服药能力不断降低,如视力降低,可能会使药品形状相似、颜色相似的药物难以区分;听力和理解能力减退,可能造成多(少)服药或将服药时间混淆;阅读能力降低,可能会无法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的内容而导致服药错误;记忆力降低,可能会导致漏服药或重复服药的现象。因此,作为子女、朋友一定要关心老年人的用药,交代好服药次数、用法用量,可适当做些标记来防止混淆或服用错误。同时关心老人服药时间(需空腹、饭时、饭前、饭后、睡前),特殊的给药方式(如含服、混悬剂必须摇匀、控缓释制剂不易掰开服用等),甚至服药的姿势等问题都需要关心。因此鼓励子女、朋友对老人精神上的关爱,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点滴行动能极大提高老年人疾病治疗的综合疗效。
随访原则(Survey)
由于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加之老年人因患病较多,有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误认为是慢性病发作,难以区分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因此应定期到医院随访,建立完整的用药记录,药物过敏史等资料,定期评估各脏器的功能,如血象、肝、肾功能的生化指标,对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综合病情、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等问题,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真正在医生的监护下实施个体化用药。
“最美不过夕阳红”,让我们携手共同关注老年人合理用药。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你了解吗? 2025-04-24
- 儿童使用益生菌需谨慎,不要盲目跟风,说补就补! 2025-04-24
- 药疹,不容忽视的用药“警报” 2025-04-02
- 餐后低血压:被忽视的隐形健康杀手 2025-04-02
- 节后“富贵病”---警惕痛风急性发作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