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功能变化的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免疫组化”是“免疫组织化学”的简称,是应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导病人的治疗,以及判断病人的预后等。
具体来说,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检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个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是原位癌还是浸润癌?以往单靠看病理切片(HE切片)判断,约5%-10%的病例难以做出明确的诊断,现在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的帮助,大部分就可以正确判断了。
(2)确定恶性肿瘤的组织来源,以及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有时候病人发现转移癌了,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等仍找不到原发病灶在哪里,HE切片也难确定是鳞癌还是腺癌或是其它类型的癌,更不好判断原发灶在哪里,临床治疗无从下手,通过免疫组化的帮助就可能迎刃而解。
(3)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更确切的病理分型。像淋巴瘤以及软组织肿瘤,因其肿瘤多、组织形态相像,有时难以区分其具体类型,而治疗及预后评估又需要精准的病理分型,免疫组化技术对此就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4)发现微小转移灶或切缘残留癌组织。转移灶太小或切缘残留的癌细胞太小,单凭HE切片肉眼无法发现或不敢确定,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就可能发现某些肉眼没有发现或不敢确定的转移灶或切缘残留的少量癌细胞,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尤其是手术范围的确定。
(5)判断病人的预后。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病理学之前,病人的肿瘤恶性程度是高是低?病人的预后情况如何?都没有一个科学的客观指标,全凭经验判断。近20年来,以Ki-67(肿瘤增殖、预后监测)、P53(癌基因、预后监测)等为代表的多种恶性肿瘤相关抗体相继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性质的判断和预后,使恶性肿瘤的预后有了科学的客观指标,恶性肿瘤的预后更加精确。
(6)为临床用药提供治疗方案。病变一旦被诊断为恶性肿瘤,除了传统的手术切除,就是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了。在众多的化疗药物中,哪种化疗药物更适合某个病人的治疗,换句话说,就是哪种化疗药物对该病人最敏感?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进行筛选。尤其进入21世纪,分子靶向治疗逐步在国内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胰腺癌、肝癌、胃肠间质瘤等诸多肿瘤方面,特别是在复发转移病例中,几乎成为肿瘤治疗的终极方案。如何判断和筛检一个肿瘤病人可以使用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范围,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初步判断,为下一步更精确的检测提供筛检依据。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观察发现只有1/3左右的病例对内分泌治疗有效,而谁才是这1/3里面的病例?也是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病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含量来确定。
可见,免疫组化技术已应用于病理检查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扩大了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其意义远超一般人的认知。尤其在倡导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今天,免疫组化越来越成为病理学不可或缺的帮手。
- 上一条:如何解读胃镜病理报告
- 下一条:肿瘤VS癌症
- 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增生病变(二) 2024-09-27
- 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增生病变(一) 2024-08-30
- 肺腺癌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发生 2024-06-21
- 基底细胞癌 2024-02-28
- 毛母细胞瘤 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