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专家,作为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1月20号开始,邱海波已经在武汉待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邱海波每天的工作是巡查各大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ICU病房,现场指导救治。
疫情发生以来,截至我们采访当天,也就是2020年3月12日,湖北省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下降到5.8%,患者治愈率达76.1%,新增病亡人数持续下降,武汉市新增确诊病例下降至个位数。
问:当这个数字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发生量级变化的时候,您用什么样的心情打量这些数字?
邱海波:这些数字背后代表了太多大家的努力,在早期病亡的例数明显在不断增加的时候,那时候其实每天都在想这些病人,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让他能够活下来。今天这样的问题仍然在困扰我们,但我觉得今天至少我们有了一些答案。今天其实我们的危重型病人的数量已经明显少了,这个数字背后是我们一个非常艰苦的对疾病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对病人治疗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对哪些治疗手段可能有效的认识过程。
邱海波从事重症医学30年:非典、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邱海波几乎都是冲到最前线。1月19日,邱海波接到任务,第二天凌晨就坐上火车赶赴武汉,放下行李后,邱海波直奔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先是查看病例,当天下午就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
邱海波:我进病房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个病人,说你前面开始生病的时候有高烧吗?没有,这根病例上看到的是一样的,没有高烧,就是37.5℃~37.6℃;有喉咙疼吗?有一点;有什么感觉?就是有点没劲,乏力;肌肉痛吗?只有大腿肌肉有点疼。所有的这些表现都有一点,但都不是特别典型。这个持续多长时间呢?持续将近10天。这样的症状持续了10天,之后他说出现了胸闷,有点闷,然后就来看病,看病一查CT,CT一查就是典型的病毒性肺炎的表现,再给他测了血氧饱和度,可能大家不太知道什么叫八十几的饱和度,因为我们正常人的饱和度一般在95~97。我们到拉萨之后会怎么样呢?拉萨的饱和度可能会是八十几,饱和度下降以后心率加快,因为组织有缺氧,缺氧的时候,其实人只要不活动,氧的供需是能达到平衡的,但是一活动,就觉得心慌胸闷,但是这类病人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就看他的饱和度八十几,心率一点都不快,这是当时很奇怪的,我们把这称为“很逍遥”。因为在平时的医疗活动中,如果我们看到八十几的饱和度,这是一个紧急情况,但这些病人看上去一点都不紧急,神志是清楚的,病人告诉你就是有一点憋气,呼气喘气也不那么快。
临床新发现的这种无症状现象与以往的非典和流感疫情均不一样,邱海波知道这不正常,需要马上拿出应对的方案。
邱海波:那时候对于这样的病人,我们已经把氧给他吸上去了,我得想办法把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提到90以上,因为我们有个及格线,我们叫红线,所以你会看到我们在诊疗方案里头标准是93,低于93的时候病人就缺氧了,但是这批病人往往不会告诉你,因为他们没有症状。
问:什么时候真的会觉得患者情况不好?
邱海波:就是初期,病人病情表现不重,他说他躺在床上挺好的,他可能稍微一下床,这个低氧就特别明显,一活动以后就出现低氧,心脏不耐受的现象。还有一些更极端的,因为要吃饭把氧气摘掉,可能有的病人氧掉得很低,然后一下昏迷了。
为了对付低氧血症这个沉默的杀手,邱海波和其他专家在中央指导组会议上提出加强对普通型患者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以免他们的诊断被延迟,发展至重症。
邱海波:其实我们病人的这种低氧血症跟我们以往不一样,而且这种低氧血症是致命性的。
问:您以前遇到过吗?
邱海波:这在平时非常少见,这种氧迅速下降,会让我们觉得有点像闪电性的改变,或者说氧饱和度是断崖式地下降,这种下降会让病人的心脏受不了。
问:您是重症医生,面对这种突然的像闪电一样的变化,您有办法吗?
邱海波:对ICU医生来讲,发生这种事,第一步是先去抢救,先把病人生命留住,给他生命的机会,迅速插管,迅速给他一个高氧,把心脏复苏过来,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我们对这样的病人,第一个我们需要更早地去评价他低氧的程度,第二个需要可能更早地处理,与其让心脏停了,或者血氧严重掉下来以后再处理,不如在之前预防它出现更有效。
刚到武汉那段时间,邱海波主要巡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这三家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那时候武汉的重症患者数量多,病亡病例增加,如何治疗变成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但当时比治疗更紧迫的是床位紧张的问题。邱海波和专家组的成员建议把一些综合实力强的医院改造成集中收治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建议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问:您提出来这个建议什么时候能变成现实?
邱海波:重病人等在那里,如果每晚一天,甚至每晚一个小时,我们不能给这些病人一个有效的治疗,这些病人可能会丧失治疗的机会。把一个综合性医院变成一个重症医院,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它的病房设置除了ICU之外,其他的病房都不具备ICU的收治要求,我们作为常规普通病房的时候,它可以放两个病人,甚至三个病人,但是把它变成ICU病房的时候,它可能只能放一个病人。等于说整个的每张床的设备一个巨大的重大的调整,原来它的液氧,氧气供应可能只能满足比如说20台呼吸机的使用,现在需要满足200台呼吸机,这完全不可能。所以各家医院迅速地把它的液氧,中心供氧的容量再扩容,实际上扩容的不是一倍,而是几倍。当时是武钢迅速来把设备安装到位,所以我说我们有制度上的优势,其实我们还是有一些行政力量,这些行政力量这个时候显得很重要。
随着定点医院的增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迅速建成,以及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床位紧张的局面得以缓解。一个月后,武汉市10家定点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的八千张床位有近一千张空床,已经达到“床等病人”的状态。床位增加,需要配备相应的医务人员,从除夕夜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武汉,全国已有四万余名医务人员抵达湖北与当地的医务人员并肩作战。抵达湖北的医务人员中,有一万多名是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数量达到全国重症医务人员资源的百分之十。
问:人都到位了,但是这个规范又是什么,这个时候您能做什么?
邱海波:我们新到的这些医疗队,其实他们以前对新冠肺炎接触并不多,他们更多的是看到的新闻,看到我们的诊疗方案,缺乏对病人直接的认识。所以我们首先给诊疗方案大家去做培训,这是一方面,但这个仍然不够,但是我们注意到诊疗方案下去以后其实大家的治疗差异性仍然非常大。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以前没有见过的,诊疗方案不停地修改,这是因为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在进步。
问:你怎么能帮助他们把陌生到熟悉这一阶段尽量给缩短?您把经验给他们,您怎么做?
邱海波:其实我们有点像先锋队的作用,实际上我们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我们技术过硬,其实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我们前面形成的这些经验教训,形成我们的临床路径,让他们来了以后不要走弯路。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只是指导组专家,更是临床大夫,与其他医务人员一起寻找治疗危重症患者的突破口和新的诊疗路径。
邱海波:我一直特别强调的是,临床医生就应该在床边,我们在办公室、会议室是培养不出临床医生的,只有到床边去才能知道病人是怎么变化的,疾病是怎么发展的,我的治疗是否有效的。
问:您看这一次和以往不一样,是以往没见过的,而且这个病的出现可能也不是目前我们掌握的医学知识能够解释的。在处理这些病情的时候,可能到了您这个最后一关,可能你面对的情况要更复杂。
邱海波:这类病人比较突出的是肺的问题,一个呼吸衰竭的问题,我们会每天查看这个病人的肺是不是好了一点,如果这个病人往好的方面走,也许我们的治疗方向是对的;但如果这个病人往坏的方向走,那我们就会去想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比如我们有的病人无创通气不行,我们会给他上有创通气,有创通气这个肺仍然回不来,我们会把他俯卧位通气,俯卧位仍然没有效的时候,我们还回去考虑能不能上体外膜肺。作为医生来讲,总希望病人经过我今天的治疗能得到多一点生存的机会。
俯卧位通气对多数危重症患者有效。操作时要将插管患者翻身,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需要医生护士齐上阵配合一起完成,邱海波也不例外。如果在巡查时遇到患者突然出现病情变化需要气管插管,邱海波也会亲自操作。
问:为什么您要自己去?
邱海波:的确我们也不能说我们胆子大,光胆子大是不行的,要知道我这个胆子大是有依据的,哪些情况下应该胆子大,那些情况不应该胆子大。医务人员感染后,其实对医务人员的信心有很大打击。那我来先做,大家会觉得你们专家都这样做,都觉得没问题,按我们就也没问题了。
问:一方面是给医生护士他们看,另一方面就是让别人看看,风险在,但是你防护好是没问题的。
邱海波:其实插管最大的风险是我们把管子插到气道的时候,病人呛咳会将大量的气道分泌物喷出来。你要插管,在防护到位的情况下,也要给充分的激松,这样的话是安全的。比如说无创的时候,你怎么防护。因为无创有个排气孔,呼气的时候每分钟有60升的气体要喷出来,可能朝上喷也可能朝下喷。所以我跟他们说,在床边的时候,先用手去摸一下,看气流从哪喷的。如果朝上喷的,那你就把这个弄到侧面,你不要让气体直接喷到脸上,这就是安全的。如果吸痰用密闭式吸痰,这也是安全的。其实把这些东西给我们医生护士说了之后,大家心里就会觉得这事我能接受,那么他们去做的时候就不会带着恐惧,做的时候效率和准确度就会更高。
随着重症危重症病例持续降低,治愈出院病人持续增加,武汉市新冠肺炎救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邱海波等专家组成员的努力下,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到第七版,中国的防控和治疗经验也正在被国际社会借鉴。但面对目前仍在医院的重症病例和危重症病例,邱海波认为还远远没有到能够松口气的时候。
问:您作为一名危重症病房医生,恐怕生命到您手上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跟病魔跟死神在抢人了。
邱海波:其实我们一直说ICU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希望我们能把这道防护线守住,希望这道防护线特别牢固。可能对于老百姓或者很多大众来讲,可能都会觉得ICU是比较冰冷的。其实我们在查房的时候,经常要去握一下病人的手,一个是判断病人的肌力;第二个握握他的手以后,告诉他你今天比昨天更好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说医生有信心,也可以看到病人也是有信心,所以我们在查房的时候,在床边的时候,往往都会告诉病人哪里变好了,一点点进步都要告诉病人。
- 鼻饲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2025-04-30
- 呼吸机冷凝水有多重要!!! 2025-03-31
- 监护室需要人文关怀吗? 2025-02-26
- ICU患者睡眠管理 2025-01-21
- 谵妄,你了解吗?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