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生活节奏加快、环境因素和高血压、糖尿病高发等多种因素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已成为危险人们健康的重要脑部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仅次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出血,其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头痛是发病时的最主要症状。该病以50岁至60岁为发病高峰,中青年患者近年来有所增多。且令人担忧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一旦发病可危及生命。尤其是中青年人群,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突发头痛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什么引起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何分级?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表现? 哪些不良习惯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何确诊? 为什么要尽早手术?
人脑膜由外向内依次是硬模、蛛网膜和软膜,软膜与蛛网膜间的夹腔叫珠网膜下腔,平时腔内充满脑脊液,脑大血管均在蛛网膜下腔内走行。当脑底或脑浅表部位的 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时,就形成了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发病可危及生命。
资料显示,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动脉瘤破裂所致。脑动脉瘤并非真正的肿瘤,通常是因颅内动脉血管管壁病变形成局部气球样异常扩张。脑动脉瘤随年龄增长有增大趋势,血管壁也越来越薄,在血流不断冲击下如一颗“不定时炸弹”,遇到情绪激动、劳累、用力等诱因就会破裂,造成致命性颅内出血。另外,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颅底异常血管网症等也可引发该病。
目前临床上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由轻到重一般分为五级:一级为轻微头痛;二级会出现剧烈头痛、部分脑神经麻痹、脖子发硬等;三级会轻度嗜睡,意识发生混乱;四级会出现昏迷、偏瘫;五级会出现深度昏迷,处于濒死状态。通常前三级救治较容易,第四级和第五级较难治疗。因该病多由动脉瘤破裂引起,能否治愈和恢复要看出血量和出血位置。若 出血量少,预后可以恢复到正常人状态;若出血量较大,则可能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留下后遗症。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易发生再度出血,临床统计显示,首次发生出血死亡率为30%至40%,如不及时治疗,再次发生出血死亡率将达60%。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90%患者为突然起病。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突出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常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或用力等诱因,发病时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劈裂样剧烈头痛、头晕等症状,可分布于前额、后枕或整个头部,并可延及颈、肩、背、腰及两腿等部位,这是因为颅内动脉瘤等突然破裂,使大量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直接刺激脑膜所致。有的患者还伴有面色苍白、全身冷汗、恶心呕吐等;半数以上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短暂神志模糊,重者昏迷可逐渐加深。部分患者会出现进行性语言功能、肢体功能障碍,也有些患者仅出现枕颈部疼痛,此时容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冒、风湿痛等,尤应引起注意。另有10%的患者脑动脉瘤长达20毫米至25毫米,可呈占位性病变,表现为患者视物模糊,眼睑下垂等症状,也可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征兆。
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易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研究表明,吸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戒烟者比吸烟者患该病风险要低。戒烟持续时间与风险下降密切相关。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高血压病的常见并发症。吸烟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比不吸烟且无高血压的正常人高15倍。同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他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也可使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增高。
对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条件者可首选颅脑CT检查,CT扫描不能确诊者可行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目前诊断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金标准。早期进行该检查,可明确患者出血情况,还可判断预后。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是无创性的脑血管显影方法,95%~98%有动脉瘤的病人可以通过CTA检查发现。该两项检查还用于有动脉瘤家族史或破裂先兆者的筛查,动脉瘤患者的随访以及急性期不能耐受DSA检查的患者。
脑动脉瘤一旦破裂,一般越早进行手术治疗效果越好。这是因为出血7天后是脑血管痉挛的高峰,也是再度出血的危险期,若能在此期间视病情及时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或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切除术等,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介入术较其他手术治疗方式致残致死率可降低7%以上。
- 上一条:脑血管病检查,应如何选择?
- 下一条:心脑血管病人冬季应该注意什么?
- 偏头痛治疗 2025-04-30
- 偏头痛诊断 2025-04-30
- 颅内动脉瘤治疗。 2025-03-31
- 延髓梗死治疗方案 2025-02-28
- 运动神经元病几种类型 202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