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来自美国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对于大动脉阻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配合常规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功能结局,不增加颅内出血,相对安全,且全因死亡率有下降趋势。该荟萃分析于12月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
1. 背景
主要研究员、美国弗罗里达大学的Elgendy博士表示,世界范围内,急性缺血性卒中都是造成严重残疾或死亡的首要原因。在卒中发病后早期给予静脉溶栓是有效的,但并不是所有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都能实现再通,再通不成功与预后不佳相关。动脉内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提出,第一代器械使血管再通的能力有限;但是当代的机械取栓设备已经被证明可以获得较高的再通率。
2. 目的
近期有一些独立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与单纯常规治疗(如静脉溶栓)相比,常规治疗+机械取栓治疗缺血性卒中可能带来更多获益。该荟萃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系统性确定常规治疗后给予机械取栓治疗能否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阻塞引起)患者结局。
3. 方法
研究纳入对比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常规治疗包括静脉溶栓。主要观察终点是90天功能良好,即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同时评估了死亡率和安全性终点。
4. 结果
共9项随机对照试验、2410例患者纳入研究。
与常规治疗相比,机械取栓患者90天功能预后良好(定义为mRS 0-2分)比例更高(RR:1.45; 95%CI:1.22-1.72; P<0.0001),90天功能预后优秀(定义为mRS 0-1分)比例更高(RR:1.67; 95%CI: 1.27-2.19; P<0.0001)。(见图1)
与常规治疗相比,机械取栓患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RR:0.86; 95%CI:0.72-1.02; P=0.09)。(见图1)
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相似(RR 1.06; 95% CI 0.73-1.55;P=0.76)。
5. 评论
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大动脉阻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对于常规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后适宜的时间内配合机械取栓治疗与功能结局更好有关。但后续需要进一步调查哪些患者能够从机械取栓中获益最大,以指导临床进行患者选择。
尽管目前静脉溶栓仍然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机械取栓可在发病6小时内为大血管闭塞所致前循环卒中患者提供一个治疗选择。
- 偏头痛诊断 2025-04-30
- 颅内动脉瘤定义 2025-03-31
- 延髓梗死临床表现 2025-02-28
- 什么是吉兰-巴雷综合征? 2025-01-31
- 心房颤动临床表现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