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乍暖还寒,历来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易发时节。 2月底3月初以来,前往医院就诊的咳嗽、感冒以及气管炎、肺炎等呼吸感染的患者数量居高不下。在此提醒市民,初春季节预防呼吸系统感染,要注意防寒保暖,适时递减衣物,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适当地补充维生素C。
春季呼吸系统疾病高发
初春季节由于昼夜温差大,气候多变的因素,往往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季节,尤其近期雾霾天气作祟,空气中悬浮颗粒增多、病原微生物密度增高,使病原微生物更容易通过呼吸道侵入易感者,儿童、老人及体弱者更是呼吸道疾病受侵的主要人群。
由于季节关系,春季呈现多风、干燥,人体受凉以后,上呼吸道的血管就处于收缩状态,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这样就会给感冒病毒、细菌滋生繁殖提供比较好的环境。春季的温度和湿度,也有利于很多细菌和病毒生长和繁殖,这些因素更有可能会加重病人上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疾病进一步蔓延,则可能会引起肺炎等下呼吸道疾病。
认识疾病才能防治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把上呼吸道感染统称为“感冒”,其实上呼吸系统疾病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仅少数由细菌引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人们日常提及的“伤风”就是普通感冒,多数由鼻病毒引起,起病较急,初期为口咽部干、痒或烧灼感,可有打喷嚏、鼻塞、流清水样涕等卡他症状,也可有流泪、咳嗽、声音嘶哑等。有时可伴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通常无明显全身症状。体检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相对于普通感冒,咽炎的表现是以咽部痒、烧灼感、声音嘶哑、咽喉部疼痛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毒感染的有急性咽炎、急性喉炎和疼痛性咽峡炎等。细菌感染的有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体检咽部、喉部明显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浅表溃疡或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流行性感冒又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医学上,人类流感病毒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多种亚型,如甲1型等。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可暴发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局部流行,两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流感病毒的特点是容易变异。流感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往往是由于病毒或细菌直接感染所致,也可由于过敏因素导致。主要以咳嗽、咳痰为主,而且还会出现发烧症状。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的急性期,则由细菌感染所致,表现则是咳嗽、咳痰、喘息加重等,严重时甚至不能平卧,少尿、双下肢浮肿、心慌、胸闷、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支气管炎、肺炎主要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所致。
明确病因方能对症用药
只有在认识疾病后,才可以对症下药。普通感冒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自限性,对其治疗原则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症状。病程较重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多喝水。有头痛、发热症状者可应用解热镇痛药,无发热者可选用不含退热成分的感冒药。无咳黄痰、血白细胞增高等细菌感染依据时,一般不需用抗菌药物。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明确为细菌感染时,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疗程5-7天。
对于支气管炎、肺炎的治疗,则要复杂得多。要积极用药以缓减患者症状和减少并发症,一旦出现高烧不退、呼吸困难、咳嗽不止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咳药,以免因药物掩盖症状而延误病情的诊治。
专家提醒——衣食住行各方面也要注意:
预防春季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需从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进行注意。首先要注意保暖,随着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初春时节气候多变,早晚温差也很大,如果骤然减去太多衣物,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很容易侵入。所以一定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其次,要合理安排饮食,不吃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要多吃瘦肉、蛋及蔬菜、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抵抗病毒和细菌感染的能力。
另外,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要养成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以及外出归来后按规定程序洗手的好习惯,在外不能即时洗手的,可以用消毒湿纸巾进行双手消毒。同时,要做到勤换、勤晒衣服、被褥,要经常保持办公地点及家中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病毒形成气溶胶在空气中的密度。还要多做些有氧运动,如到户外去,慢走、快走或者登山均可。平时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比如大型的集会或者是超市等,减少交叉感染。对于有哮喘病史的患者,更要避免接触花粉等过敏原。
- 上一条:成人和儿童哮喘缓解类药物
- 下一条:戒烟健康教育
- 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022-10-01
- COPD患者的居家肺康复手段 2022-08-31
- 指南来教你戒烟 2022-07-23
- 肺结节知多少 2022-05-31
- 新冠未走,流感又来袭,不慌!听听医生怎么说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