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起病较为隐匿,不少患儿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年龄、喂养史及血象特点可作出诊断。血红蛋白量比红细胞数降低明显及红细胞的形态改变对诊断意义较大。本病是一种普及全世界的营养缺乏性疾病,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达30-90%。我国属发病率高的国家之一,其中我国农村发病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7岁以下的小儿均可发病,特别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本症是一种可以预防及治愈率高的疾病。只要注意小儿的饮食搭配,增加膳食铁含量即可预防此病,但一旦发病,必须及时治疗,以免危害儿童的健康。我国有1亿多人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孕妇占40%,儿童占50%。因此,孕产妇、婴幼儿、儿童及一些贫血的人,应多吃些能促进造血功能的食物,以防止贫血。
病因
1.先天性储铁不足早产儿、双胎、胎儿失血、孕母患缺铁性贫血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单纯牛乳、人乳、谷类等低铁食品未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喂养婴儿,和年长儿偏食常致缺铁。
3.生长发育快婴儿期、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其铁需量相对增多,易发生缺铁。
4.丢失过多和(或)吸收减少正常婴儿每日排铁量比成人多。生后2个月的婴儿粪便排出铁比从食物中摄入铁多。用未经加热的鲜牛奶喂养婴儿、肠息肉、膈疝、钩虫病常因慢性小量肠出血,致铁丢失过多。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较为明显。
2.消化系统:常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严重时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
3.神经精神改变: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或智力减退。
4.免疫功能低下常易合并感染。
5.常见体征:口唇、眼结膜、甲床苍白,肝、脾和淋巴结轻度肿大。
- 口腔化脓是咋回事? 2025-04-23
- 乙肝——看不见的肝扰者,你了解多少? 2025-03-17
- 揭秘“乳糜血” 2025-02-20
- 流感高发季,发烧了就中招了吗? 2025-01-27
- 冰箱杀手---李斯特菌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