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形成的和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的降解产物,它的形成需要三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步,凝血系统的激活,大量的凝血酶原被活化形成有活性的凝血酶。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先从α链上裂解出纤维蛋白肽A(FPA),生成纤维蛋白单体I;从β链上裂解出纤维蛋白肽B(FPB),生成纤维蛋白单体II。纤维蛋白单体I和纤维蛋白单体Ⅱ可以自行聚合成不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
第二步,凝血酶在活化纤维蛋白原的同时也活化了XIII因子。活化的XⅢ因子使非交联的纤维蛋白在D区形成共价键,并形成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
第三步,纤维蛋白的生成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4种主要部分组成: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当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后,在tPA的作用下,纤溶酶原被活化成为纤溶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各种可溶片段。这些可溶片段被称之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其中就包括D-二聚体。
D-二聚体,作为继发性纤溶的标志性产物,对于诊断血栓相关疾病(如: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VT:深静脉血栓和PE:肺栓塞等)、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系统疾病(肿瘤、妊娠高凝状态)以及进行溶栓治疗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体内发生血栓时,纤溶酶被激活,大量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分解并释放出D-二聚体,导致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此外D-二聚体对于DIC的诊断和溶栓治疗的监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高新医院检验科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原理是用光度计检测微乳胶颗粒混悬液的吸光度变化。反应时用一束单色光射入通过共价键结合了特殊抗体的微乳胶颗粒混悬液,当混悬液中不存在要检测的抗原时,入射光的波长将远大于乳胶颗粒直径,此时入射光仅会被微量吸收;若混悬液中存在要检测的抗原时,由于被抗体包裹的微乳胶颗粒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使微乳胶颗粒凝集形成大于入射光波长凝集物,此时入射光的吸收量增加,凭借这个额外增加的吸光度即可以检测出混悬液中的抗原水平。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速度快的优点。
尽管D-二聚体对诊断VTE、PE、AAD等疾病具有参考价值,但其特异性低,可受到多个因素的干扰。高龄、妊娠、肝病、肾病、近期有手术史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浓度升高,辨别D-二聚体升高的原因充满挑战。
- 上一条:带你了解HPV(人乳头瘤病毒)
- 下一条:贫血常见的六种分类
- 口腔化脓是咋回事? 2025-04-23
- 乙肝——看不见的肝扰者,你了解多少? 2025-03-17
- 揭秘“乳糜血” 2025-02-20
- 流感高发季,发烧了就中招了吗? 2025-01-27
- 冰箱杀手---李斯特菌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