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是临床常见肿瘤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 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现阶段在所有致死性病因中,恶性肿瘤居第一位。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病死率前十位排行榜中,胃癌居第三位(死亡率 30.1/10 万),食管癌居第四位(死亡率 20.6/10 万),结直肠癌居第五位(死亡率 16.5/10 万)。若将上述几种消化道肿瘤加在一起,病死率超过所有恶性肿瘤总和的一半以上,这也是为何普通老百姓谈癌色变的主要原因。消化道肿瘤不仅发病率、病死率高,还和年龄密切相关, 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常见病、老年病。
消化道肿瘤早期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的症状,患者通常难以察觉。这是因为结直肠、胃以及食管都属于空腔器官。空腔器官里长出东西(如息肉等),并不会对空间形成挤压作用。因此在早期阶段,患者通常不会感觉到明显症状。吞咽困难当心患食管癌,早期胃癌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饱胀不适、消化不良、上腹痛等轻微不适,疼痛无明显规律,一般位于左上腹。结直肠癌早期典型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以血便为突出表现,有时有顽固性便秘,大便形状变细,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腹部肿块;中晚期出现直肠肿块;晚期可有贫血、低热、进行性消瘦、恶病质、腹水等。由于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而血清学等相关检查对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价值低,因此,消化道肿瘤应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消化内镜对消化道早期肿瘤及胆管、胰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直接观察消化道管壁结构改变;对微小黏膜病变可通过光学放大、镜下染色等显示病变细微结构改变;经附带激光共聚焦装置可获取消化道黏膜的显微结构而直接观察黏膜的病理变化;经附带超声扫查探头可诊断消化道管壁病变大小、组织来源、侵犯深度,同时可获得更加清晰的胆道、胰腺等消化器官的超声影像;借助X线造影可获得胆管、胰管的放射影像以诊断胆道、胰腺疾病。消化内镜诊治有侵入性小、创伤低、花销小等特点,让很多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逐渐“微创化”,得到了很多医生以及患者的认可。消化道癌的早筛早诊早治,确实是一项非常重要、利国利民的工作。
我们常说的消化道癌主要包括食管、胃和大肠癌。目前最重要的、最准确的早期消化道癌筛查手段是内镜。当然,因为我国内镜医生严重不足,而且一般民 众也有些害怕内镜,所以一般可以先针对消化道癌的发病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如:是否为高发地区人群、年龄、性 别、饮食习惯、是否有癌前病变或患癌的家族史等等(比如喜欢吃高盐、腌制食物、饮酒和胃癌显著相关,喜欢喝酒、 吃红肉但吃蔬菜水果比较少和肠癌显著相关)。另外一些 指标异常也是癌症发生的高危表现,如胃蛋白酶原 1和胃蛋白酶原 2 的比例、血清胃泌素水平异常以及是否感染幽 门螺杆菌是胃癌的筛查指标。针对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风险评分。如果高危因素兼有这些检查指标出现了异常,他很 有可能成了“胃癌”发病的候补人选,就需要去做胃镜筛查。对于大肠的筛查也是类似流程,除了上面高危因素的问卷调查,还可以做粪便潜血检查、粪便早癌基因或血液中一些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发现高危患者,则应进行肠镜检查。不过目前肠癌的非内镜筛查准确性还不是特别高且价格不菲,所以对于高危人群,主要还是建议进行肠镜筛查。必要时内镜下治疗。
哪些人有必要做胃肠镜:(1)消化道发生不适症状的人群 如没有理由的反酸、烧心、腹胀、大便潜血、大便变黑、排便不规律、进食出现哽咽感等,当出现这些信号时,我们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进行胃肠镜检查,切勿等到症状更严重后才开始重视。(2)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建议30岁的时候就做第一次胃肠镜检查。因为对具有家族史的人群来说,消化道肿瘤的癌前病变会比常人发生得更早。(3)处在癌症高发地区的人群如同一区域很多人 都患有食管癌、胃癌或者结直肠癌,需提高警惕,按时体检。(4)40岁以上高危人群及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
总之,消化道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症状,不易引起重视,消化内镜检查可大大提高早期消化道肿瘤诊断率,所以高危人群应尽早完善胃肠镜检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消化道肿瘤早期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的症状,患者通常难以察觉。这是因为结直肠、胃以及食管都属于空腔器官。空腔器官里长出东西(如息肉等),并不会对空间形成挤压作用。因此在早期阶段,患者通常不会感觉到明显症状。吞咽困难当心患食管癌,早期胃癌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饱胀不适、消化不良、上腹痛等轻微不适,疼痛无明显规律,一般位于左上腹。结直肠癌早期典型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以血便为突出表现,有时有顽固性便秘,大便形状变细,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腹部肿块;中晚期出现直肠肿块;晚期可有贫血、低热、进行性消瘦、恶病质、腹水等。由于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而血清学等相关检查对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价值低,因此,消化道肿瘤应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消化内镜对消化道早期肿瘤及胆管、胰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直接观察消化道管壁结构改变;对微小黏膜病变可通过光学放大、镜下染色等显示病变细微结构改变;经附带激光共聚焦装置可获取消化道黏膜的显微结构而直接观察黏膜的病理变化;经附带超声扫查探头可诊断消化道管壁病变大小、组织来源、侵犯深度,同时可获得更加清晰的胆道、胰腺等消化器官的超声影像;借助X线造影可获得胆管、胰管的放射影像以诊断胆道、胰腺疾病。消化内镜诊治有侵入性小、创伤低、花销小等特点,让很多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逐渐“微创化”,得到了很多医生以及患者的认可。消化道癌的早筛早诊早治,确实是一项非常重要、利国利民的工作。
我们常说的消化道癌主要包括食管、胃和大肠癌。目前最重要的、最准确的早期消化道癌筛查手段是内镜。当然,因为我国内镜医生严重不足,而且一般民 众也有些害怕内镜,所以一般可以先针对消化道癌的发病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如:是否为高发地区人群、年龄、性 别、饮食习惯、是否有癌前病变或患癌的家族史等等(比如喜欢吃高盐、腌制食物、饮酒和胃癌显著相关,喜欢喝酒、 吃红肉但吃蔬菜水果比较少和肠癌显著相关)。另外一些 指标异常也是癌症发生的高危表现,如胃蛋白酶原 1和胃蛋白酶原 2 的比例、血清胃泌素水平异常以及是否感染幽 门螺杆菌是胃癌的筛查指标。针对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风险评分。如果高危因素兼有这些检查指标出现了异常,他很 有可能成了“胃癌”发病的候补人选,就需要去做胃镜筛查。对于大肠的筛查也是类似流程,除了上面高危因素的问卷调查,还可以做粪便潜血检查、粪便早癌基因或血液中一些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发现高危患者,则应进行肠镜检查。不过目前肠癌的非内镜筛查准确性还不是特别高且价格不菲,所以对于高危人群,主要还是建议进行肠镜筛查。必要时内镜下治疗。
哪些人有必要做胃肠镜:(1)消化道发生不适症状的人群 如没有理由的反酸、烧心、腹胀、大便潜血、大便变黑、排便不规律、进食出现哽咽感等,当出现这些信号时,我们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进行胃肠镜检查,切勿等到症状更严重后才开始重视。(2)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建议30岁的时候就做第一次胃肠镜检查。因为对具有家族史的人群来说,消化道肿瘤的癌前病变会比常人发生得更早。(3)处在癌症高发地区的人群如同一区域很多人 都患有食管癌、胃癌或者结直肠癌,需提高警惕,按时体检。(4)40岁以上高危人群及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
总之,消化道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症状,不易引起重视,消化内镜检查可大大提高早期消化道肿瘤诊断率,所以高危人群应尽早完善胃肠镜检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上一条:结肠癌知多少!
- 下一条: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如何预防消化道出血?
- 乙肝病毒:从“隐形杀手”到“可控对手”,这篇科普让你轻松看懂! 2025-03-30
- 《哪吒2》里藏着的消化秘密,你发现了吗? 2025-02-28
- 小阑尾,新世界 2025-02-11
- 肠子总是咕咕叫,究竟怎么回事? 2025-01-02
- 身体里的“肝胆相照” 202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