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这些事宜要知道!
颅内压检测是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的压力,需要将颅内压检测探测仪置于颅内,将探头置于额部及枕部,通过传感器将颅内压的波形传至工作站,从而完整的了解颅内压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病人颅内压变化,可以帮助判断病人伤情脑水肿的情况,从而知道治疗,估计预后。
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相关概述
颅内压: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的压力
颅内压正常值:成人平卧时,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为0.7-2.0kPa(5-15mmHg;70-200mmH2O)
儿童为0.5-1.0kPa(4-7.5mmHg;50-100mmH2O)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共同的临床病例综合征,当颅内压持续在2.0kPa(200mmH2O)以上,引起相应的症状及体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1kPa=7.5mmHg=10.2cmH2O
颅内压增高原因及发病机理
1、颅内容物体积或量增加
脑体积增加:脑水肿、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脑脓肿等。
2、颅内血容量增加
呼吸道梗阻或呼吸中枢衰竭引起的二氧化碳蓄积或碳酸血症
丘脑下部或脑干部位手术,使植物神经中枢或血管运动中枢受刺激等
3、脑脊液量增加:脑脊液吸收障碍,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分泌过多。
4、大片凹陷骨折使颅腔变窄。
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1、脑血流减少:脑缺血甚至死亡。
2、脑移位和脑疝。
3、脑水肿
4、库欣(Cushing)反应:颅内压增高时,生命征的规律性变化,见于急性颅内压增高,慢性不明显。即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长时间的颅内压增高,可引起心脏改变。
5、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植物神经中枢紊乱引起。
6、神经源性肺水肿:丘脑、延髓受压致肺循环变化引起。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体征与症状
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原则
1.去除病因:
(1)手术清除颅内占位病变。
(2)手术减压(颅内急性局限性病变,如幕上大面积脑梗塞,脑水肿应用降颅压措施无效时)。
(3)脑积水可行腹腔分流手术。
2.降低颅内压:
(1)高渗性脱水剂:首选20%甘露醇;10%甘油果糖。
(2)利尿性脱水剂:速尿;托拉塞米。
(3)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4)亚低温治疗:全身、局部
(5)辅助过度换气:应用呼吸机机械方法增加病人的肺通气量。目的是使体内CO2排除,可使脑血流量递减2%,从而使颅内压相应下降。
颅内压检测
ICP检测的意义
颅内压监测是将导管或微型压力传感器探头安置于颅腔内,导管或传感器的另一端与ICP监护仪连接,将ICP压力动态变化转为电信号,显示于示波屏或数字仪上,并用记录器连续描记出压力曲线,以随时了解ICP的一种技术。
目的:
动态观察ICP的变化,根据ICP的高低及压力波型,可及时分析病人ICP变化,对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和指导脱水药物的应用,估计预后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可间断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或进行脑脊液检查。
神经外科ICP检测的适应症
绝对指征:目标是维持脑灌注压60-70mmHg
相对指征:目标是及早发现需立即手术的颅内出血
1、颅脑损伤:GCS(Glasgowcomascore﹤8分
2、颅内肿瘤:颅内肿瘤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均可应用ICP监测。
3、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法ICP监测,可了解颅内压变化,同时行脑脊液引流,具有减少蛛网膜下腔积血,减轻脑血管痉挛及脑水肿的作用。
4、弥漫性脑水肿:动态监测ICP变化,反映脑水肿变化趋势。
5、急性脑积水:观察脑积水的状况,以判断脑脊液分流手术效果
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相关性
脑灌注压
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BP)-颅内压(ICP)
CPP<50mmHg
脑灌注减少,导致脑缺血
CPP>70mmHg
过度灌注,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ICP进一步升高;ARDS增加风险。
ICP检测压的方式(两种)
1.植入法:
通过头皮切口与颅骨钻孔,将微型传感器置入于颅内。
2.导管法:
一般按侧脑室穿刺引流法,在侧脑室内置入一条引流管,借引流出的脑脊液或生理盐水充填导管,通过导管内液体对颅内压力传导,并与传感器连接而测压。
ICP检测方法
01脑室内导管
优点:
可靠、准确(金标准);允许脑脊液引流,可监测脑脊液特性;波形质量好。
缺点:
感染、出血风险大;操作技术要求高,颅内压(脑室内压)监测
02评估要点
1、病情、体位及合作成度
2、脑室引流是否通常
03操作流程
04ICP评定标准
正常:5-15mmHg;
轻度升高:15-20mmHg;
中度升高:20-40mmHg;
重度升高:>40mmHg。
05颅内压监护治疗
ICP检测护理要点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的变化,对躁动患者适当加以约束或给予镇静药,防治脱管或非计划性拔管,保证安全。
2、妥善固定好脑室引流管和压力传感器。
3、保持脑室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流液量、颜色及性质,引流瓶应放置高于侧脑室15~20cm水平,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4、密切观察颅内压的数据变化,定时校正零点,及时准确记录各项数据。当患者体位改变或抬高床头的角度有变化时,应随时调节记录仪与传感器的零点。
5、保持监护系统引流装置的密闭性,避免漏液并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各管路接头要用无菌纱布包裹,患者头下铺垫无菌巾,保持清洁。
6、颅内压监护一般5-7天,如超过7天,则应更换部位重新安装,预防颅内感染。
7、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向他们讲解颅内压监护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使之配合监护。
- 上一条:「空回肠管」你会护理了吗?
- 下一条:日本的新冠病毒公众防疫指南,简单明了!
- 不只是头孢,服这7类药物时饮酒也可致死! 2025-04-30
-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2025-03-31
- 减肥等于节食? 2025-02-26
- 过年期间大鱼大肉吃多了,如何缓解不适呢? 2025-01-21
- 术后为什么要早期下床活动呢?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