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西安高新医院官方网站!

西安高新医院

急诊、急救电话:88330120 导医台电话:88330116 行风建设、服务态度:88335155
医疗质量:88332281 护理质量:88332121 医疗收费:88330130
体检咨询:88330230 门诊咨询:88335088 国际部门诊:88330088 儿童保健:88330132
服务热线:029-96999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88333222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科室 > 神经内三科 > 科室动态
16 01.2016

你溶或不溶 小卒中都在那里 不离不弃

来源:西安高新医院有限公司   点击:3255     打印

前言:原计划先「妄议」小卒中的定义,再引申小卒中的溶栓问题。但是,上一篇「纠结的小卒中概念」,已经或多或少提及溶栓的问题,如果再续写,颇似狗尾续貂。

尽管如此,总觉事情没完结,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再者,鉴于网友发表评议,「时间窗内小卒中治疗,首推溶栓」,该网友可能来自大平台,领导对溶栓推崇备至,但是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断不敢有此调调,「有枣无枣,先打三杆子」,所以就再絮叨絮叨小卒中的溶栓问题。

之所以小卒中溶栓比较纠结,不外乎几个原因:1.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溶栓的有效性;2. 总认为小卒中症状轻,预后很好,「too good to treat」;3. 小卒中双抗治疗确实深入人心;4. 担心溶栓的出血风险。

当前,尚无铁一般的证据支持小卒中溶栓,但是多中心前瞻性 RCT 研究 PRISMS 试验已经在路上,值得期待。

那我们就说说小卒中的流行病学、危害性、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当下权宜之计。

简单的流行病学

小卒中发生率与患病率找不到确切的数据,反正就是高,门、急诊时常有。有人以 NIHSS ≤ 3 分统计,约 50% 缺血性卒中为小卒中;也有人以 NIHSS ≤ 5 分统计,竟然得出类似的结论;又有人统计,发病 ≤ 3 小时的缺血性卒中,小卒中比例为 31%~43%。各家统计不一致,但是总体来说,小卒中占比都很高。

有报道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总体溶栓率低于 5%,而小卒中是未接受溶栓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在神经科急诊,小卒中犹如幽灵一般,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时不时地撩拨一下你的神经,让你紧迫之间做出取舍,溶还是不溶!

小卒中的危害性

由于卒中单元和卒中中心建设,人们对脑血管病的认知增加,以及两大国产神药的临床应用等因素,小卒中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基本能无残疾或少残疾出院。因此,小卒中溶栓看似多此一举。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相对于溶栓的患者,未接受溶栓的小卒中患者,大约 1/3 患者三个月结局为残疾(mRS ≥ 2 分)。小卒中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受损的功能大小,而是早期进展或复发,通常发生于起病后 72 小时以内,尤其是前 12 小时,临床上不少见。

目前,小卒中进展的预测标志物仍然缺乏,常常猝然发生,令患者及家人难以接受。我们常说的「病情可能会加重的」,往往是针对这类患者;进展真的发生时,亦能让家属感觉医生料「病」如神,免除诸多麻烦。

记得有个黑色一周,小卒中三连杀:

患者一,老年男性,以眩晕、言语含糊及面部麻木来诊,没有溶栓予双抗,5~6 小时后出现典型 wallenberg 表现;

患者二,老年男性,后循环 TIA 来急诊,因高龄首诊医师予单抗,其后再发 TIA 予双抗, 过两日再见患者,已经轻偏瘫,原来后来终于「狼来了」,未再缓解,MR 提示桥脑梗死;

患者三,中年男性,因眩晕收住他科,头颅 MR 提示小脑梗死,我上午去会诊, 因已过时间窗未溶栓,常规治疗,下午发现已转至我科,竟然 wallenberg 了。

短时强烈冲击,总是令人印象深刻,从此颇为关注小卒中进展。家属可不管病情加重的原理,他们只会想「刚才还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到了医院就加重了」,让医生很尴尬,也很头痛。

口说无凭,如果临床表现还不足以令人信服,那我们来看看影像学证据。2015 年 Stroke 杂志发表一篇小卒中(NIHSS ≤ 3)研究,采用 MR 观察小卒中发生后基线梗死病灶体积的演变过程,存在三种演变模式:14% 增加、23% 不变和 63% 降低(图 1)。该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小卒中病灶演进的影像学证据。


图 1. 小卒中梗死病灶演进过程

小卒中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凡事有利可图,才有人去做,小卒中溶栓是否有效呢?截止目前,似乎尚无一项前瞻性研究来探讨这个问题;小卒中溶栓有效的论断,都是基于前瞻性研究的 post-doc 或者回顾性队列分析。证据不够可靠,导致小卒中溶栓被放置于相对禁忌证里。

首先来看 NINDS 研究,小卒中是明确的排除标准。该研究基线 NIHSS 评分是 1~37 分,表明含有小卒中患者,实际上最终纳入 58 例小卒中患者,tPA 组与对照组分别 42 例与 16 例,即所谓 off-label 溶栓,老外做事也不靠谱啊,但也表明,20 年前就已经有医生对小卒中溶栓持有积极看法。

然并卵,post-doc 分析发现,小卒中(NIHSS ≤ 5 分)溶栓未能获得更好的结局,作者归结于病例数太少。tPA 组发生 1 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并因此而死亡;但是两组都没有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

再来看 IST-3 研究的 post-doc 分析,106 例小卒中患者(NIHSS ≤ 5 分)发病时间小于 3 小时,tpA 组与对照组各 55 与 51 例,前者 6 个月存活与功能独立比例高于后者(85%:65%;OHS 0~2 分),良好结局没有差异(60%:51%;OHS 0~1 分;图 2),而竟然无一例症状性颅内出血。


图 2. IST-3 研究小卒中预后的 post-doc 分析

韩国人真的在小卒中研究领域贡献颇多。试举一例,2015 年,Bae 发表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tpA 组与对照组各 194 与 1190 例。初始数据分析表明,两组患者良好结局没有差异,但是症状性出血增加了 8 倍,尽管发生率只有 4.1%。采用 logistic 与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分析发现,与未溶栓小卒中(NIHSS ≤ 5 分)患者相比,接受溶栓的患者三个月良好结局比例显著升高,而症状性出血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06),三个月死亡风险亦没有差异。

该研究存在重要的局限性,在于基线数据的不均衡,故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由此可能导致偏移。所以,诚如 X 所言「统计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要慎重地信。贵为东亚人,我们泱泱大国竟然没有这方面数据,真不想咱们的脑出血风险类似于韩国人。

小卒中溶栓的 Meta 分析如何,且看 2014 年 JAMA 发表一篇脑卒中溶栓研究,NIHSS 评分 0-4 分卒中患者,溶栓的良好结局比例优于不溶栓患者(68.7%:58.9%),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低至 0.9%。如此高质量的 Meta 数据都认为小卒中溶栓风险很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其实,临床上之所以对小卒中溶栓存在犹豫,原因倒不在于患者获益,而在于担心出血风险,那我们就再强调一下安全性。

前不久,一篇大样本的脑卒中回顾性研究新鲜出炉,发表在 JAMA,该项目为美国「跟着指南走」项目的阶段性回顾,共纳入 5910 例小卒中(NIHSS ≤ 5 分)溶栓患者,大约 70% 患者能够出院回家或独立活动,症状性颅内出血仅 1.8%,严重系统性出血只有 0.2%,短期内死亡比例 1.3%。再看 RESUVAL 项目,以 NIHSS ≤ 4 分判定小卒中,共纳入 170 例患者,3 个月良好结局 77%,死亡比例 2%,症状性颅内出血 0。遗憾的是,这两项研究都没有对照。

如此看来,小卒中溶栓治疗也不是万能的,仍有 20-30% 患者不能受益,但是聊胜于无吧,仍强于不溶栓的患者,而且症状性出血风险很低。正是基于上述 IST-3 研究与 meta 分析,小卒中溶栓的多中心 RCT 研究便应运而生,即 PRISMS 研究,预期于 2018 年结束,咱们拭目以待。

当下权宜之计

RISMS 还需等待,当下之路如何走,遍访名医,饱读文献,从字里行间抠出两条原则:1. 卒中未来是否可能致残;2. 血管影像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堵塞。如果符合其中一条,一个词:必须溶。

原则一,卒中是否会致残。NINDS 研究设立了排除标准,即无 NIHSS 可测量的缺损症状,或者孤立性的症状(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或面瘫)。反其意,再结合韩国人 Hong 的研究,存在视野缺损、运动、共济失调或语言条目 NIHSS 可测量的症状,可以考虑溶栓。

原则二,是否存在影像学血管闭塞或狭窄的证据,其实就是「小卒中,大(血管)病变」,发生早期进展风险很高,与预后不佳显著相关。

CATCH 研究或许给我们提示,大约 15% 小卒中/TIA 患者 90 天结局发生残疾,其中 48% 患者存在 CTA 可检测的颅内、外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 ≥ 50%。早一年,韩国人 Kim 有类似研究,约 14.5% 小卒中(NIHSS ≤ 3 分)患者发生早期进展,头颅 MRA 提示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与早期进展显著相关,因此作者认为此类存在血管闭塞证据的患者不应该认为是小卒中。

目前不少医院已经可行急诊头颅 CTA 检查,如果时间窗内小卒中行多相 CTA 检查,存在病变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证据,应该行溶栓治疗。

期待 PRISMS 研究能够给小卒中溶栓治疗带来曙光。期待某一天,小卒中超早期溶栓有效,卒中症状完全缓解,24 小时后复查头颅 CT 未见出血,该放支架的放支架,该回家的回家,做好二级预防即可。


医院简介| 医保专区| 健康体检专区| 公益救助专区 联系我们

急诊、急救电话:88330120 导医台电话:88330116 行风建设、服务态度:88335155
医疗质量:88332281 护理质量:88332121 医疗收费:88330130
体检咨询:88330230 门诊咨询:88335088 国际部门诊:88330088 儿童保健:88330132
服务热线:029-96999
Copyright @ 2018  西安高新医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陕卫网审[2010]第0081号  陕ICP备13001315号-1
ICP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XA10860S;XA10857S  地址:西安市团结南路16号
管理员信箱:webmaster@gxyy.cn  西公网安备61019002000059号  技术支持:动力无限

西安工商
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订阅号微信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公众号互联网医院公众号